对于李录,或许国内不少投资人不是很熟悉。
但他是芒格唯一认可的“中国巴菲特”。李录是美国喜马拉雅资本创始人,查理·芒格家族资产的主要管理者,1997年创办喜马拉雅资本管理公司(Himalaya Capital Management),资产从最初的几百万到现在已近一百亿美元,收益增长五十多倍。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巴菲特很早的时候就投资了比亚迪,而且至今依然持有,而这项投资也为他带来了超10亿美元的收益。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项投资就是李录推荐的。
芒格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李录不是常人,他是中国的沃伦·巴菲特。他非常有天分。 ”他把芒格家族的财产交给外人管理仅此一例,就是交给李录。结果如何呢?芒格称,他已经本垒打直接得分了。他还表示,从此以后,有了李录的先例,不会挑选别人,因为比李录更出色的人寥寥无几 。
截至2020年末,李录执掌喜马拉雅资本,持仓只有6支票,持有市值18.15亿美元(近120亿元人民币)新进买入两只股票:其中一只便是拼多多,新进买入36.32万股拼多多,持有市值6452万美元(近4.2亿元)。
此外,他还新进买入1147万股苹果,减持了近30%的脸书。
李录有多厉害?先给几个坐标:
他站在传奇投资家的肩膀上,芒格、巴菲特都对李录投入了金钱的背书。巴菲特经由李录推荐买了比亚迪,大赚了几十倍;芒格则说自己活了95岁,这辈子把家族财产交给外人管理仅有李录一例,那话说得好,“比李录更出色的人寥寥无几”。
李录的知识也令人叹为观止。他是位学者式人物,身怀着百科全书式的学问和洞见,诸位听过读过他采访和课程记录的应该有印象,讲起话来一片真诚。一位媒体前辈还告诉我,他认为,李录比某几位做学问的学者“看中国看得通透多了”。
甚至我看到有人写文章,说“李录比段永平厉害”
人家段永平什么人?国内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转行投资,出手就“不输巴菲特”。被认为比如此顶尖的投资人更厉害,是要有多出奇的本领?
当然啦,话说回来,拿投资人和投资人比高下,显得挺无礼的。但“比较”本身是有价值的,至少可以弄明白,李录和其他人的思维差异是啥,做了哪些不同的取舍,得到了哪些不同的结果和结论。
也才更能回答那个问题: 为什么李录说很厉害?
1、特别“特别”
要谈投资人,先谈事业。
李录执掌的喜马拉雅资本,特别特别。
官网的信息量就已经很大了。公司创办于1997年,秉承巴菲特、芒格的价值投资,专注亚洲和美国的长期投资机会,近年主要关注亚洲(尤其是中国)上市公司,AUM超过100亿美元。雅虎财经有个说法:“据多方信源,自1997年成立以来,喜马拉雅资本的年回报均保持在超过20%的水平”。
这个“20”,是个大写的“稳”字。
要知道,喜马拉雅资本的这二十几年,穿越了1997年的金融危机、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2008年的金融危机还有2015年的股灾,每隔几年就赶上“百年不遇”的危机,二级投资凉了一批又一批。
危机背后的“稳”,一定藏着个“狠”。
近看喜马拉雅资本,又是个大写的“艺高人胆大”。
它身上有一些巴芒企业的影子。与伯克希尔哈撒韦类似,喜马拉雅资本团队精简。李录曾在访谈提及,伯克希尔市值5000至6000亿美元时,总部人员(包括巴芒)也不过20人。LinkedIn显示,喜马拉雅资本,这家百亿美元aum的投资机构,团队规模还不到10人。
更大胆的来了。李录的基金采取与“沃伦”、“查理”早期合伙人基金一样的管理费制度,把自己直接放到一个类似劣后级的位置——不收管理费,复利年收益的前6%全归LP,超过6%的部分提取25%。
这就是与巴菲特、芒格共事最高级别的bonus——见过他人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我敢打赌,如果在北京做人民币基金,大部分人可能连“不收管理费”这层问题都不会考量。
不收管理费这事,放到中国乃至全球都极为罕见。
通常来说,GP管理费率在2%上下,产生超额收益再拿分成。按正统的投资价值观,能力强的GP追求的肯定是Carry,但放眼最头部的基金们,也没见谁自信得连管理费都不要了啊!
管理费之于GP,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现金流,甚至是“兜底”。喜马拉雅资本百亿美元aum,管理费按2%算,一年至少10亿人民币以上现金。那么,不收管理费,又意味着什么?
首先意味着不缺钱,二来是充分的回报自信。喜马拉雅资本团队够小,回报够好,没有庞大的资金压力。李录对投资的追求也很高,即使论下限,也超过了多数投资人,“保底”从来不在考虑范畴。
更深一层,不收管理费,也是对投资自由的追求。
价值投资的理念,要投看得懂且刚好价格便宜的东西。在这样的框架下,李录对项目的“待机时间”极其惊人。他曾提到两个案子,一个花5年研究透,再花2年等价格,入手之后居然又持有7年,另一个持了长达22年,中间经历过两、三次腰斩式暴跌,李录也“没想过放弃”。
若换作其他机构,这事几乎不可想象。且不说上哪找这么长周期的钱,光看这如此稀薄的营业频率,哪里经得起LP以年度为单位的业绩拷问?
不收管理费,不在最开始就必须值这个钱,恰恰可以解决问题。用李录的话说,“不会因为短期利益患得患失,或是激进或是怯懦”。牺牲短期利益,换取长期的投资自由,让每次出手多几分无压力的质感,这大概也是李录的长期主义。
2、职业的原则
《底片》曾经写过两位出手颇具魄力的投资人。
一位是段永平,入手网易股票的架势是,“做足功课后,基本上把能动用的钱全部用了”。 另一位是做早期投资的“狙击手”刘芹,不撒胡椒面,首期美元基金1.5亿的近半数都拿来押小米,早期项目快手直接放了2亿多美元。当然,他们也因此赚到了一般人赚不到的大钱。
相比之下, 李录的出手更加大手笔,也更加集中。
2020年11月,美国SEC披露了2020年Q3喜马拉雅资本的美股组合,13.1亿美元的规模只持有4支股票:美光科技(Micron)、Facebook、美国银行和谷歌。其中,第一重仓美光科技占了足足41.9%仓位,持股市值5.4亿美元。
这还没完。2020年12月下旬,李录及喜马拉雅资本增持邮储银行H股,累计持股10.06亿股,持股占比5.06%。按照当时股价计算,这笔持仓价值超过40亿港元。一个月之后,邮储银行股价大涨超过20%。
这重仓的魄力,当真是个狠人。
或许有人认为,大手笔是因为弹药多,现在谁不把重仓挂嘴边?毕竟好标的可遇不可求,钱多的GP可多了去了。放李录这,恐怕还真不是这么回事。
李录曾经表示,基金对新投资人一般是关闭的,除非机会比手头资金更多。这话大概率不是凡尔赛,毕竟头顶“中国巴菲特”的官方盖章,要做个超大基金盘子,想必也不是问题。
说到这,有必要听听李录对自己的评价: “不追求资产管理规模,只希望留下一份干净的投资记录”,“用最干净的方法,仅凭智慧赚应得之钱”——说通俗点,不求做大做强,就是想站着挣钱。
我猜,这大概就是李录主观上的价值投资的表现了,和其他投资不是同一种职业。这种职业的特殊性,就是可以“以我为主”,而把客观能力保持在一个恰当的口径里。
这可以从巴菲特那则关于棒球的故事说起。李录说这套方法对其影响很大,他是这么转述的:
“泰德•威廉姆斯把击打区划分为七十七个棒球那么大的格子。只有当球落在他的‘最佳’格子时,他才会挥棒,即使他有可能因此而三振出局,因为挥棒去打那些‘最差’格子会大大降低他的成功率。
作为一个证券投资者,你可以一直观察各种企业的证券价格,把它们当成一些格子。在大多数时候,你什么也不用做,只要看着就好了。每隔一段时间,你将会发现一个速度很慢、线路又直,而且正好落在你最爱的格子中间的‘好球’。那么你就全力出击。如此,不管你的天分如何,你都能极大地提高你的上垒率。”
这里,李录把他对客观判断的部分描述为“七十七个棒球格子”,做出决策的标准,就简化为寻找你所熟知的那几个格子,全力出击。在此之外,不做任何动作。
这套方法听起来简单,但其实内含两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第一,构建“七十七个棒球格子”,第二,自律。
自律,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现代人爱讲“自律给我自由”,但反过来说,自律更是需要自由为提前。你要想办法“往里走,安顿自己”,就得有充分的自由的时间花在自己身上。
没有自由,就没有自律的权利。
所以李录在解决第二个难题之前,先解决的是“自由”的问题,这里就跟我们之前讨论过的段永平、龚虹嘉这些人有点像了。
3、比段永平如何?
价值投资如今成一门显学了,人人顶个帽子,得精髓的却没几个。
找巴菲特吃过饭的段永平算一个。200万美元投资网易赚了1个亿,“不输巴菲特”的投资水准,让他早早被冠上“段菲特”的名号。价值投资信奉“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但段永平曾经放话,真正理解并相信这句话的人,在他认识的人里不超5个(包括巴菲特和芒格)。
李录肯定也算一个。要知道,李录是芒格亲口盖章“中国的巴菲特”,也是芒格家族基金的唯一管理者,俩人吃了十几年午餐。
中国人有个习惯,好比较,凡事必须分出个胜负。比如就有人认为,李录比段永平更强。
这二位的投资成绩似乎都不输巴菲特,但咱毕竟也没法把俩人的IRR拿出来做比较。非要比比看,那就不比强弱,只比差异。
《底片》曾经写道, 极致的自由是段永平的投资绝招——不做职业投资人,没有基金框架的束缚,不会频繁现身,但凡出手就是绝招制胜。但究其动机,其实简单得很,“不希望把这个作为一个职业,职业意味着很多责任”。
段永平是个对身份没有诉求、欲念的人,把投资作为职业,对于功成名就的企业家段永平而言,既无意愿,也没必要。
李录就太不一样, 他是这份职业的“天选之子”。
绝顶聪明,天然好奇,遇到贵人,三个如此稀缺的特质,李录凑得齐齐整整。李录是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学士、商管学硕士和法学博士,三个学位仅用了6年。25岁时听到巴菲特演讲,误打误撞进入投资领域,30几岁遇到芒格,拥有了终身的投资伙伴和人生导师。从业二十几年,依然有着相当高的投资兴趣和效率,“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他不排斥职业责任,也不像一些投资人感觉“痛苦”。他创办喜马拉雅资本,还帮芒格家族管钱。更难得的是,即便在基金的框架之下,依然通过制度设置实现了投资自由,这种自由的质感是更加难得罕见的。
再看看二人的打法,风格都很鲜明。
段永平是个顶级商业人才,天生拥有摸得准商业命脉的money sense。翻看段的投资语录,通篇行业、业务和数字,话里话外围绕的都是生意。
如果说段永平的投资基础是经验和sense,李录就是知识。而且,李录最成功的案子,居然源于不相干的知识。
“最成功的几个案例里面,知识的来源其实还真的不是年报,而是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让我对一些其他的问题做出比较不同于市场的判断,有一些真正的、独特的洞见”。
翻看李录的分享,总觉得不像个投资人,更像个学者或者经济学家。一位媒体前辈告诉我,李录看中国,比XXX、XXX、XXX这一波人看得通透多了。李录新书《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公开了一组书单,除了投资,还涵盖了科学、哲学、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投资这件事,也常被他放在非常宏观的视角当中——回答投资问题时,他惯于从更高一层维度来阐释。
张磊曾在《价值》一书中提到,最好的方式方法未必是使用估值理论、资产定价模型、投资组合策略,而是坚持第一性原理,即追本溯源,这个“源”包括基本的公理、处世的哲学、人类的本性、万物的规律。
李录显然身怀这种融会贯通的百科全书式本领。这种本事,也是他高于“生意人”的一个特质。
但更接近本质的东西,还是人生观。
段永平做人做事的理念叫做本分,极度清楚自身的能力边界,运用可行的模式,在恰当的时点后发制人,一遍一遍、稳稳当当把钱赚到,功成名就之后,退居二线深居简出。
李录呢?更接近一种“苦行僧”的状态。
他对人性的弱点十分敏感和警醒,认为市场的存在就是专门发现和考验人性的弱点。他崇尚巴芒二人的淡泊名利,强调对知识保持完全诚实。他追求智力、修养、精神上持续的自我超越,在他的眼中,价值投资已经不仅是思维方式和预测方法,也是一种行为准则。
李录不光对外部世界下功夫,还花了很大的能量处理自己。
三省吾身,这是种职业素养,也可以认为是种人生观。巧的是,这是最适合投资这份职业的人生观。当然,这么讲有点幸存者偏差,但站在李录的角度去推论,就知道他在舍弃什么,选择什么,而这些取舍也是李录和其他投资人最根本性的差别。
李录爱说投资人的世界是一个熵减的世界。你想,外部世界的增减是无法控制的,要做到熵减,他也只能“往里走”。
回来再琢磨一下李录的职业追求,“不追求资产管理规模,只希望留下一份干净的投资记录”,“用最干净的方法,仅凭智慧赚应得之钱”。投资之于李录,表象是一份职业,实际上,则是主观世界的自我实现和价值追求。
李录、段永平二人的最大区别,大抵在这了。 两人都是顶尖的商业人才、价值投资人,只不过,段永平是“商魂商才”,而李录更接近“士魂商才”。
4、“人剑合一”
这样的对比,也不是全然是无聊,或者博人眼球——某种程度上,这解释了芒格对李录异乎寻常的青睐。
已经活成传奇的芒格,对李录的评价有多高?
2008年,84岁的芒格在采访中提到,“人的一生不需要做很多投资,我的财富主要来源于三次投资:一是伯克希尔,二是好事多,三是李录的喜马拉雅基金”。
2019年,95岁芒格在股东大会再次表示,“李录不是常人,他是中国的巴菲特”。芒格说,李录在尚未过度捕捞的中国市场“捕鱼”,而且那里还有鱼, 95年间,芒格家族的财产交给外人管理仅此一例,找到了李录不会再找别人,也不知道去哪再找一个李录。
这可是投资传奇人物芒格的公开评价。李录凭什么?
凭能力和聪明吗?巴芒二人身边,不可能没有比李录还要聪明能力强的人,翻翻这些年网传的一众伯克希尔接班人简历,一下就清楚。
凭李录既懂美国市场也懂中国市场吗?这样的人也绝不在少数。要知道,海归早就是投资人才的标配设置了。
凭李录拉着巴芒二人投资比亚迪赚了超高回报吗?这件事上,更多证明的是巴芒二人对李录真金白银的信任和背书吧,而不只是李录的投资眼光有多狠。
那 李录他到底凭什么?
通常来说,前辈对后辈真情实感的欣赏和背书,肯定不止于聪明才干、经历背景这类过于显性的东西。这个事,必须且只能从内里来看。
通过与段永平的对比不难发现, 李录是个离标准意义投资人很远,却离巴芒二人核心理念最近,行为模式上也最相像的职业投资人,他的职业理想乃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几乎完全匹配了价值投资的职业要求,几近“人剑合一”了。
附录:
以下正文是李录在他50岁生日宴会上的演讲,主题为《返璞归真,尊天命而为之》(本是英文演讲,由李录的好友作家六六翻译成了中文)。
正文后面的延伸阅读为查理·芒格对李录的才能和人品的评价。
【正文】
1966年4月,风雨飘摇的文革前夜,我出生在河北唐山。
知识分子的出身,使我父母、爷爷、奶奶很快失去了人身自由,所以我的童年在一个个寄养家庭——从农民、到矿工,甚至是长托的托儿所里流离。
现在想来,从这样一个起点,一路上跌跌撞撞,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我居然走到了今天,真是感叹生命无常之有常。
生命之幻妙在于其未可知性。走过无数多的桥,看过无数多的云、翻越过各种险滩峻岭,激发过各种潜能。
今天回望征途,一路上遇到了这么多善良的好人,发愿者、导师、合作伙伴,朋友……我生命的知遇们,你们就是我的路、桥、汽车和飞机。没有你们一路上无私的搭载、鼓励和友情,我是断然不可能走这么远直到今天。
值五十岁之际,无论你们在天边还是在眼前,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亲恩。谢谢!谢谢!谢谢!
如果说这一路坎途,我个人有什么贡献的话,那就是这条人生之路确实是我一步步走下来的。吴迪艾伦(Woody Ellen)的笑话说“百分之九十的成功要归功于从不缺席(Ninety percent success is to show up)“,这句话是对的。
在人生的很多关隘上,我都可能停滞不前,或者随遇而安。但我心里的声音一直告诉我“这不是终点”。有一半的行程我“超惘惘而遂行”,而另一半则在试错。
前行的道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怨恨恼怒烦,贪嗔痴慢疑,所有的这些人生而自带的缺陷,我皆未能免。
事实上,源自童年的硬伤使得我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与之抗衡。每当我为负面情绪所困或误入歧途的时候,我很幸运地能迷途知返。
苏格拉底(Socrates)是对的,“不自省的人生不足以度(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至少活得不够好。“吾日三省吾身”,时不时的,我都会停下步伐审视一下这段时间我又犯了哪些错误。
法无定法,势无恒势,时势之变常有,过去是正确的观点,到今天就错误了,因此,多年来,我形成一种习惯,每过5-10年,都要花一段时间克己反躬相去之岁月,有时需要作的变化之大犹如重塑。
理性的修为帮助我形成了这样一种“时时勤拂拭”的习惯,更加幸运的是,吾有诤友数人,幸至身不离于令名。如果没有这些帮助,我可能早就迷失在人生各种各样的迷宫之中了。
尽管生命的小船穿越艰难险阻,我还坚持坐在驾驶位上,因为这趟人生的旅途毕竟是自己的,旁人无法替代。现已行程过半,又到了承上启下检视未来的时刻。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与死神数度擦肩而过让我相信死生有命,知天命不可违。我唯一能做的是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生命的前半段我努力增益我所不能,而后半段我当尝试化繁为简,返朴归真,尊天命而为之。
在绝大多数职业上我可能都是失败者。比方说,我肯定是个蹩脚的芭蕾舞演员也绝无可能成为篮球明星。但我的天性和经历却让我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投资人。
感谢我前行路上的启蒙老师巴菲特先生。25年前在我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期间,是他的一场不期而遇的演讲让我误打误撞地进入投资领域。
而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十三年前,我遇到人生的导师查理芒格先生,他不仅成为了我的投资伙伴,更是我终生的良师益友。我常叹自己何德何能才领受生命如此丰厚的馈赠,即使是莎翁再世也构画不出这样戏剧的篇章。
时至今日,我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二十几年的投资记录,从业那么久了,依旧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偶尔我会好奇,我到底能沿着巴菲特和查理指引的道路上走多远,他们到目前为止拥有无与伦比的50多年持续增长的记录,我能追赶多久呢?用最干净的方法仅凭智慧投资赚应得之钱在中国行的通吗?我不追求资产规模或是投资管理费,我只想留下一份属于我的干净的投资记录。就好像高尔夫运动员手里的计分卡一样,记下每一轮的比分直到终身。
我清晰地知道,价值投资在全球包括中国的实践是值得我倾尽毕生心力从事的事业。
过去五十年,我在中美各有半壁生涯。两段不同的履历让我时常审度中美两国,它们不同的文化和我自己的变化。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有身份认知障碍——我到底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两种文化的冲突宛如两股真气在我体内奔涌,一争高下。
为得解脱我更加深入地研究体验两种文化的精髓。直至不惑之年,我才慢慢将两种真气合二为一和平共处,以至豁然开朗——我成了既是纯粹的中国人,又是百分百的美国人,并且1+1〉2 。
通过两种文化的视界,我能够解读两种文明的各自风华,我可以于希声处闻大音,于无形处观有形。这样的特质让我在中美文化之间无界游走。我现在更相信1+1=11。
因此,我将视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己任,为彼此解读对方的故事,未来这项工作也将是我后半生的主要职责之一。
感谢上天!我有三个千金。她们活泼可爱聪慧善良。我以她们为傲。因为爱之深切,我不想因太多遗产羁绊她们的人生自由。
我会鼓励她们与我和妻子EVA一起,通过我们的家庭慈善基金,致力于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凭借她们天生的跨文化优势,我希望她们与我一起,致力于增进中美两国之间,尤其是民间的相互理解。
此外, 在中国及哥伦比亚大学接受的优质教育是成就我今天最重要的原因。我和我的同事们会继续推广价值投资的教育实践。
我更希望能有机会努力推进让更多的年轻人像我一样有机会接受无疆界的高水准教育。这是未来我和家人同事共同努力的方向。
五十岁于我是一个分水岭。从这一天起,我离终点可能比起点还要更近些。
在年龄的见解上,我喜欢诺曼利尔(Norman Lear)的通达。诺曼今年94岁了,依旧在诸多领域逍遥。在美国,崇拜他的粉丝上至八、九十岁下到二、三十岁都有。
有一次我问诺曼:“你感觉自己多大年龄?”他答:“我永远和与我对话者同龄。”这是我听到的关于年龄的最酷答案!从那以后我就特别关注与我交流的人。
今天起,我就正式年过半百。我亟需且诚招年轻朋友与我比肩同行,你们会让我与时俱进青春永驻。
我亲爱的朋友们!祝我们一起天增岁月人增慧,春满乾坤喜盈门!
延伸阅读:
查理·芒格对李录才能和人品的评价
查理·芒格在2017年《Daily Journal即每日期刊》年会后,与投资者交谈中的发言中曾提及能彰显李录投资才能和良好人品的两则小故事。
Q1:请问您在投资比亚迪时,是如何比较这家公司的内在价值与它的市值的?
芒格:比亚迪这笔投资的估值比较难。我们从中也学到了些东西。
在我们最初买入的时候,我们知道,按照当时比亚迪的情况,风投应该愿意出三倍的价格。从风投的角度考虑,比亚迪很便宜。我们相信,从风投的角度考虑,比亚迪值得投资,因为王传福已经做出了一些了不起的成绩。
总的来说,当时的比亚迪是一只便宜的股票,但是你必须具备和别人不一样的见识和眼光,才能发现它的价值。比亚迪这个机会,是李录发现的,没李录的帮助,我肯定看不懂比亚迪。
投资了比亚迪之后,我认识了王传福,尽管他一句英语都不会讲。王传福是个天才。他精明、诚实、对事业着迷,热爱自己的公司。他能掌握最尖端的技术,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
Q2:在伯克希尔旗下的子公司中,有些不是完全控股的,例如,伯克希尔持有 85% 的股份,其余 15% 属于少数股东,当这样的子公司进行大规模投资时,会对持有 15% 的少数股东有何影响?
芒格:以内布拉斯加家具城为例,其中布朗金 (Blumkin) 家族是少数股东。布朗金家族喜欢打理这个生意,他们也非常有钱。
沃伦和布朗金家族的人都住在奥马哈,沃伦把布朗金家族的接班人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沃伦让他们来决定公司每年的分红政策。沃伦对少数股东说:“整个公司的分红政策交给你们决定,你们说怎么分,就怎么分。我都同意。”沃伦总是这样和他看好的人打交道。
李录也是如此。我给你们讲一个李录的故事,你们肯定爱听。
通用电气有个名声:它总是在经过一连串的谈判,最后已经差不多的时候,突然来个转折。都已经到最后关头了,对方一般已经投入资金了,对方明知被暗算了,很恼火,也没办法。通用电气最后突然转折这招儿总能得手。
李录做风投,有一次他在和一个人谈投资的时候,也用了“最后突然转折”这招儿。那个人之前和我们打过交道,帮我们赚了很多钱,这次我们是与他再次合作。那个人,人品特别好,也很聪明。
现在,我给你们讲讲李录是怎么用通用电气这招儿的。
李录说:“我们这笔投资,我最后一定要做一项更改。”怎么样?像不像通用电气的那一套?这时候,这笔投资已经基本板上钉钉了。这不是我让李录做的,是他自己做的。
他说:“你看,对我们来说,这笔投资只是很小的一笔钱,但是你可是把自己的所有身家都投进去了。我必须增加一个补充条款:‘假如亏掉了,我们把你投入的资金还给你。’不增加这个条款,我没法和你签合同。”这就是李录施加的突然转折。
大家想想,今后再有人需要风投资金,能不来找我们吗?没人告诉李录,让李录这么做。有的人天生就这样。
这么做真是太聪明了。看起来是很慷慨的行为,也确实是很慷慨的行为。但是这么做,自己也能得到巨大的好处。首先,这是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其次,对自己有好处。
伯克希尔一如既往的良好品行为它带来了其他人得不到的投资机会。能这样做的人有几个?萨默·雷石东能这么做吗?通用电气那样的文化,能这么做吗?
Q3:本·富兰克林曾告诉我们,遵守道德是最佳策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萨默·雷石东那样的人、卡尔·伊坎那样的人、特朗普那样的人,他们的行为与李录背道而驰,但是他们仍然功成名就。这该如何解释?难道不是与富兰克林所说的有冲突吗?
芒格:萨默·雷石东和我一样,也是从哈佛法学院毕业的,他比我早一两届。最后,他比我有钱。你可以认为,他取得了真正的成功。我不这想。我觉得,不能只看钱。我认为,萨默·雷石东是反面教材。
通用电气,每次在把一家公司纳入自己的供应链之后,它都会给这家供应商发出这样一封信,对供应商说:“亲爱的李二狗,我们将携手共创辉煌……(一连串这样的话)……但是我们必须整合通用电气的供应链体系……我们计划将您的结算周期从30天改为90天。”
这是欺压供应商。通用电气有整个一个部门专门干这事儿,通过压榨供应商来赚取更多利润。
有一家供应商是我比较熟的,通用电气也这样欺负它,那家供应商的销售经理说“不和他们玩了,让他们滚蛋吧。”供应商的老板说:“接着和他们玩儿,你找一找,哪些产品是只有我们独家供应的,是通用电气别无选择的。”他把所有这些产品的价格提高了四倍。
我觉得通用电气无情压榨供应商的做法不对。通用电气内部有这种风气,大家都比着,看谁能从供应商身上压榨出更多利润。做的过分了。
总的来说,通用电气是一家优秀的公司、它生产优秀的产品、有一些优秀的员工。杰夫·伊梅尔特 (Jeff Immelt) 是个好人,只是我不认同通用电气的做法。
我在生活中信奉的理论是双赢。我希望供应商信任我,我也信任供应商,我不想无节制地压榨供应商。
发表评论